东光
佚名〔两汉〕
东光乎,苍梧何不乎。
苍梧多腐粟,无益诸军粮。
诸军游荡子,早行多悲伤。
译文及注释
译文
天亮了吗?苍梧为什么不亮?苍梧这里潮湿,陈年贮藏的多是已经败坏的粮食,无法作为军粮食用。远征者早起行军,情绪都很悲伤。
注释
东光:东方发亮,即天明。
不:同“否”。苍梧地多潮湿,多雾气,所以天迟迟不亮。
腐粟:陈年积贮已经败坏的五谷粮食。
游荡子:离乡远行的人。
简析
《东光》是一首杂言乐府诗。此诗主要写的是汉朝出征南越的士兵对道路艰险、早起行军的怨愤之情,反映了当时军人的厌战情绪。全诗语调沉重悲凉,具有简朴明晰的口语本色和民歌晓畅而又含蓄的特色,把史书简略的记载,以悲伤的哀唱留下了历史深沉的叹息。
创作背景
汉武帝前期外开疆域,内兴功利,轰轰烈烈地折腾了几十年,搞得“天下虚耗,人复相食”(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)。元鼎五年(前112年)是武帝在位的第三十个年头,正在“武皇开边意未已”的兴头上。不过这次征越倒不是“侵略战争”。据《汉书·武帝纪》,是年“夏四月,南越王相吕嘉反,杀汉使者及其王、王太后”,而且此前“粤(南越)欲与汉用船战逐”,武帝也造作战船,做了准备。南越内部政变,祸及汉使,自是武帝大肆进击的机会。但六年前第三次大击匈奴,损失严重;元鼎三年(前114年)山东又遭灾“方二三千里”。发兵南越的同时还西击侵边的羌人。臣民疲于军役,武帝以关内侯的高爵和重赏,也刺激不了臣子的热情。至于被迫上前线的
虎求百兽
刘向〔两汉〕
荆宣王问群臣曰:“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,果诚何如?”群臣莫对。
江乙对曰:“虎求百兽而食之,得狐。狐曰:‘子无敢食我也!天帝使我长百兽。今子食我,是逆天帝命也!子以我为不信,吾为子先行,子随我后,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?’虎以为然,故遂与之行。兽见之,皆走。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,以为畏狐也。
今王之地五千里,带甲百万,而专属之于昭奚恤,故北方之畏奚恤也,其实畏王之甲兵也!犹百兽之畏虎也!”
卧薪尝胆
《史记》〔两汉〕
勾践之困会稽也,喟然叹曰:“吾终于此乎?”种曰:“汤系夏台,文王囚羑里,晋重耳奔翟,齐小白奔莒,其卒王霸。由是观之,何遽不为福乎?”吴既赦越,越王勾践反国,乃苦身焦思,置胆于坐,坐卧即仰胆,饮食亦尝胆也。曰:“女忘会稽之耻邪?”身自耕作,夫人自织,食不加肉,衣不重采,折节下贤人,厚遇宾客,振贫吊死,与百姓同其劳。
士不遇赋
董仲舒〔两汉〕
呜呼嗟乎,遐哉邈矣。时来曷迟,去之速矣。屈意从人,非吾徒矣。正身俟时,将就木矣。悠悠偕时,岂能觉矣?心之忧欤,不期禄矣。遑遑匪宁,只增辱矣。努力触藩,徒摧角矣。不出户庭,庶无过矣。
重曰:“生不丁三代之盛隆兮,而丁三季之末俗。末俗以辩诈而期通兮,贞士耿介而自束,虽日三省于吾身,繇怀进退之惟谷。彼实繁之有徒兮,指其白以为黑。目信嫮而言眇兮,口信辩而言讷。鬼神之不能正人事之变戾兮,圣贤亦不能开愚夫之违惑。出门则不可与偕往兮,藏器又蚩其不容。退洗心而内讼兮,固未知其所从也。观上古之清浊兮,廉士亦茕茕而靡归。殷汤有卞随与务光兮,周武有伯夷与叔齐。卞随、务光遁迹于深渊兮,伯夷、叔齐登山而采薇。使彼圣贤其繇周遑兮,矧举世而同迷。若伍员与屈原兮,固亦无所复顾。亦不能同彼数子兮,将远游而终古。于吾侪之云远兮,疑荒涂而难践。惮君子之于行兮,诫三日而不饭。嗟天下之偕违兮,怅无与之偕返。孰若返身于素业兮,莫随世而轮转。虽矫情而获百利兮,复不如正心而归一善。纷既迫而后动兮,岂云禀性之惟褊。昭“同人”而“大有”兮,明谦光而务展。遵幽昧于默足兮,岂舒采而蕲显?苟肝胆之可同兮,奚须发之足辨也?”